首页专业服务新闻中心成功案例标准法规互动下载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正文
 
关于加强和创新网络信息管理的建议
2011-03-24 15:42     (浏览次数:)

一、网络已成为国际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

2010年,全球网络人口20.8亿,手机用户突破50亿。中国的网络人口达到 4.57亿人,其中青少年超过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4.3%。预计“十二五”末网民将达7.5亿。我国网络人口发展的趋势是,受教育人口占比大,青少年占比大。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网时间2.3小时。作为领土、领海、领空之外的第四空间,网络成为国际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  

网络安全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在互联网中无国界地传递和渗透,对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如:维基解密事件,近期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发生的政权动荡事件中,网络都起到了诱导和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如facebook网站)。这表明网络信息安全事关国家主权和政权,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网络与先进生产力密切相关。网络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成长最快的产业。网络人才是最具有创新力的人才。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009年淘宝网销售额超过2千亿,增长近100%,已大大超过沃尔玛和家乐福销售额的总和。所有现代产业(金融、贸易、商务等)都与网络密不可分。  

当前我国网络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开放性、渗透性、扁平化(任何一个人都可成为焦点及焦点制造者);二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放大效果明显、互动性强;三是不对称性、不可控性、难以预测性;四是科技含量高、无边际性、随身性、无线性;五是社会性、双刃性、复杂性。  

二、当前我国网络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管理还没有建立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模式,政府管理多头化、分段式,缺乏统一、联动、协调、系统和无缝的管理,存在政策空隙。前瞻性不足,后管理多,引导性管理少,在建设和监管上还存在缺位或不到位。法制建设滞后,与网络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网络管理技术创新也滞后。  

三、加强和创新网络信息管理的建议

第一、把网络信息管理和网络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把网络管理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战略全局予以考虑。把网络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超前谋划布局。把网络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十二五”规划。  

第二、健全和完善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创新体制机制。在互联网管理上体现“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协同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统筹协调的管理机构,对网络信息管理进行战略、整体和系统性的研究,开展顶层设计和结构设计。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立法,建立法制化的网络管理机制。制定一揽子相应政策,如扶持网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化管理,引导公众参与及行业自律。  

第三、把网络管理作为政府转变职能,服务民众,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建议政府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理念、行为上迅速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网络管理作为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群众工作、亲民服务百姓的重要平台;作为搭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平台;作为对国家未来(青少年)和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平台;作为引导舆论、化解矛盾 的重要平台;作为建立透明政府和责任政府的重要手段。  

2.建立预防性的舆论引导机制。通过科技管理手段抓关键节点,重点关注流量大的网站、热门媒体、高搜索率的词汇、重要搜索引擎、重要的网络社区、论坛、微博、敏感视频、重要的意见领袖等来建立预见性的舆论引导和管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及时发出正面的、有说服力的声音,占领舆论制高点。  

3.通过网络构建新型的联系群众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直接、有效、互动的沟通方式,“发 挥群众参与 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通过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了解和回应民意,构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信任关系。通过网络创新通畅、及时、高效的社会管理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4.重视网络危机管理。如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加强网络内容建 设;加强网络媒体自律建设;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加强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和话语权建设;建立政府在网络上与公众的多元多方位对话机制;建立公众情绪 的适度释放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建立国家网络安全防火墙。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上一条:18项新的网络信息安全标准出台
下一条:政府采购国产厂商占据优势的只有杀毒软件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4 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版权所有   陕ICP备0901896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茶张路1号省信息化中心

 邮箱登陆   网站地图   电话:029-88319550   传真:029-8831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