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完善网络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大于7月6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据《网络传播》杂志)。
依法治国,正蹄疾步稳地落到实处,融入到国家行政、社会治理与公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7月初刚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就明确提出:“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随之因运而生的《网络安全法草案》,就是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助力推进“四个全面”。通过立法织牢网络安全网,称得上是中国强化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建设重要里程碑,其实施的多重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加强网络安全立法是提升国家安全的题中之义。国家安全,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领土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网络,作为新战场,信息安全被视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七条底线”到“微信十条”,再到《网络安全法草案》,网络安全逐步上升到国家层面,明确国家在重大突发事件时政府可限制网络等“必要手段”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大局,这应是共识,更应是常识。
网络安全立法将护航“互联网+”。习近平主席曾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我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的是有序的百花齐放,有规则的万众创新。互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互联网市场作为新兴市场,爆炸式增长通常意味着“野蛮生长”,虽然活力无限,但也泥沙俱下,带来了巨大红利的同时,暗藏着同样巨大的风险。一旦红利被风险对冲,绝不是正负抵消这么简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难以估量。中国已过了仅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阶段,要强化顶层设计,意在建立行为边界,就是让发展健康,可持续。“互联网+”的提出是乘着互联网的冲天之势,而网络安全法,可为“互联网+”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其精髓在于开放的市场+完善的法律,从这重意义上说,“互联网+”要想走得远,就必须带上“安全”一起飞。
网络安全立法守护道德底线、红线。常言道: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道德是最高标准的法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强化网络安全,是依法治国顶层设计下一项共建共享的路径实践。随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正轨,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毒瘤”生存的空间将被大大挤压,而“四有”中国好网民从道德自觉走向法律规范,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每一个人都是依法治国的实践者,受益者。
在将来,网络立法方面未必只有这一部,但不可否认,《网络安全法草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未来网评论员 余平)
文章来源: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