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是政府机关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一项制度安排。随着智慧政府建设的推进,政府对于政务公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务公开是政府向公众提供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信任的重要手段。因此,优化政务公开成为了智慧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一、政务公开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公众普遍对政务公开有较大程度了解
政务环境是一种重要资源,更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的体现,抓政务环境就是抓机遇。现阶段,公众普遍对政务公开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公众也已具备一定的作为政务公开权利主体的权利意识。政务公开的整体环境已经较为成熟。加强政策解读回应、丰富解读回应形式、提高政策公开质量,及时让社会知晓并接受监督。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不断扩大线上审批、查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
(二)公众参与政务公开的公共意识逐步增强
从公众角度讲,参与社会治理是唤醒广大公众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参与政务公开评估是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是发挥民主的有效途径。目前,公众参与政务公开的公共意识逐步增强,公众树立起的正确的民主观念、义务和责任意识,是加强和创新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政务公开仍存在问题
(一)政府信息供给滞后
智慧政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对现有政府治理资源体系进行优化重组,政府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治理运行流程的持续改进,为公民有序提供全方位无缝隙、智能化、个性化优质公共服务。但在智慧政府运转过程中又出现了信息数据供给滞后跟不上公众需求、政府信息开放协同不够等问题,这还需政府着力全面加以解决。
(二)公众参与和政民互动不足
智慧政府建设背景下政务公开存在义务主体无法有效应对权利主体及客体的矛盾。整体来看,公众参与政务公开工作的程度较低,双主体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政务公开、评价政务公开工作的做法不多,发布的信息存在“公开的信息百姓不关心、百姓关心的信息不公开”的情况。
(三)预期目标与信息需求不匹配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治理能力还未达到政务公开的预期目标,信息量大、内容繁杂,这也为重要数据的追溯和分析增加了困难。再加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系统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孤岛,这不仅影响了政务公开的整体水平,还会影响到网络监督,政府的信息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政务公开对策建议
(一)加大权力运行各环节的公开力度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政务公开战略措施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权力的制约与规范,因为“阳光是权力最好的防腐剂”。因此,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权力运行诸环节的公开机制,不断满足群众对政府信息多样化需求,这是衡量真公开还是假公开的试金石。决策权是权力的核心,建设、完善决策权的公开机制是政务公开进一步推进的关键环节。决策权的公开一方面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还对其他环节的政务公开工作起到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
(二)强化政民互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舆论传播速度超过政府的应对速度,舆情监测格外重要,提升舆情应对能力需要各级政府提升运用网络和信息辅助决策能力,主动公开,主动回应。基层政府各单位要建立政务舆情监测体系,扩大舆情收集范围,及时了解各方关切,有针对性地做好回应工作。对涉及本单位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等热点问题,要慎重处理,设置在线评价器功能,增设意见回复列表、意见回复查询、信息公开咨询投诉回复制度等功能,提供政务公开服务回应能力,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既要积极完善相应制度,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民众参与意愿。
(三)建立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
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标准,明确公开范围、公开方式和公开期限等,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政务公开的真实、准确、及时和全面,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申请渠道,增加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各地区原来政务公开中存在的诸如信息不满足用户需求、信息不透明、缺少监管等诟病问题,使得政务公开工作往前迈进一步。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现阶段微博、微信、APP等移动新媒体重要性日益凸显,有助于政务公开透明化,增强互动性,扩大传播范围。在此背景之下,基层政府应当加强政务微博、微信新媒体建设,借助新媒体,提高平台运营能力,主动推出公众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增强活跃性与公众互动性,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
总之,优化政务信息公开是智慧政府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政府可以更好地与公众沟通,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